鄧子均文化研究中心展覽館
朋友,歡迎你來到本展覽館!
在這里,我們向你揭開一個鮮為人知的酒界秘密,告訴你在“濃香白酒”發展進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陳氏秘方”第十二代傳人——“五糧液”創始人鄧子均的傳奇人生!
要問,鄧子均何德何能?簡明扼要兩句話:沒有勤奮好學、刻苦專研的鄧子均,就沒有“五糧液”的耀世誕生;沒有深明大義、無私奉獻的鄧子均,就沒有“五糧液”的今日輝煌!
要知,鄧子均先生如何以“陳氏秘方”為根本,在傳統“雜糧酒”釀制技術基礎上不斷探索,嘔心瀝血,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創制出了瓊漿“五糧液”,并將自己畢生的經驗成果無私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就不能不了解鄧子均先生艱苦奮斗的人生路和相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
鄧子均系鄧氏先祖入川第10代,屬新排“安”字輩或先祖字派“永”字輩。
注:康熙年間,鄧氏先祖“璇公”后裔鄧登參,由湖南省新寧縣靖位鄉靖位村水消門遷入四川南溪縣仙臨鄉分水村。尊稱入川始祖。字派:班列存仕文,宣仁世登承,上天培國政,宗祖永時亨。遠大先人德,發祥兆豫章。楚材生植廣,梁益祚榮昌。
一、歷史淵源
說起宜賓的“美酒”,我們知道在唐代就有“重碧酒”、宋代也有“荔枝綠”,到了明代又有了以“陳氏秘方”釀制的“雜糧酒”。
傳說中的“陳氏秘方”最早是一本記載了各種農作物釀酒技術的手抄本。由于“秘方”用料有大米、酒米,在民不聊生的年代用大米、酒米醸酒要被官方追究和老百姓的咒罵,迷信要遭“報應”。為此,“秘方”在清朝都沒有實際運用,只是代代口頭相傳,傳承人“陳三”烤酒師祖籍陜西,已是第十代傳人。由于陳三沒有兒子,又不忍心祖上的心血就斷送在自己手中,故作出大膽決定,打破“傳內不傳外”這條祖訓,把“秘方”傳給了外姓徒弟趙銘盛。趙銘盛臨終前,又將此“秘方”傳給了愛徒鄧子均。
據鄧氏家譜記載:鄧氏太始祖【曼公】,系軒轅氏子姓后裔商殷君主祖丁五子。字德陽。商王武丁季父也。武丁即位三年封公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鄧氏98世祖【傅公】,字明道。生于明景泰七年丙子(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六年)二月初七卯時,歿于明正德十二丁丑年(公元一千五百一十七年)六月十七午時。明時傅公由江西聶田(今江西省宜春市宜豐)遷湖南新寧縣靖位鄉,尊為西蜀一世祖。鄧氏105世祖【登參公】,在康熙年間的 “湖廣填四川”人口大遷徙時期,由湖南省新寧縣靖位鄉靖位村遷入四川南溪縣仙臨鄉分水村,尊稱“入川始祖”。
鄧子均名舉安,系鄧氏115世,入川第10代,屬先祖字派“永”字輩或入川后新排“安”字輩。
1876年5月初5(端陽節)。鄧子均出生于四川南溪縣仙臨鄉胡家灣的一貧苦農家,全家6口人,大姐自幼給一姓宋人家當童養媳、妹鄧二姑、弟弟鄧厚安。
鄧子均15歲那年,母親常氏難產去世,不久弟弟鄧厚安又被人打死,父親鄧靜承在雙重打擊下也離開人世后,妹鄧二姑由舅舅收養,鄧子均獨自一人靠挑煤打短工、搞搬運維持生計。
二、艱辛創業
在1895年,時值青年的鄧子均不甘心再過那牛馬不如的生活,決心走出山村闖一闖。于是將僅有的一床舊棉被背到南溪縣城當鋪當了600文錢作路費徒步來到了宜賓。經表叔趙福州介紹到宜賓“全恒昌”槽坊孫融和老板處當學徒進入釀酒行業。經學徒三年、幫師三年、謝師兩年。到了 1903年,27歲的鄧子均開始獨自闖蕩,先是從宜賓販運食鹽、百貨等商品進昭通,再由昭通帶山貨、藥材回宜賓,隨后積攢了些錢開始做小本生意,幾年間也積累了幾十兩銀子。1905年,29歲的鄧子均開辦起了“吉昌燒酒房”,開始了一生的釀酒生產經營生涯。
1908年,獲悉“溫德豐”槽坊出現經營困難要轉讓。鄧子均看到了機遇,經人介紹結識了藍登三、肖建凡,藍登三宜賓縣合什鄉的一個大地主,肖介凡富順趙化鎮人,有文化、懂司法會打官司。三人商議:由藍登三出資、肖建凡負責處理外務、鄧子均負責生產經營,合伙頂下“溫德豐”槽坊,賺的錢按三股平分。槽坊轉讓完成后,鄧子均將“溫德豐”槽坊正式更名為“利川永大曲作坊”。
三、傳承創新
鄧子均為人本分、勤奮好學、誠實守信、待人友善,十分敬重宜賓十家槽坊的總烤酒師趙銘盛(雜糧酒“秘方”第十一代傳人)。鄧子均的品行與孝心深深打動師傅趙銘盛,趙銘盛臨終前把陳三烤酒師傳下來的雜糧酒“秘方”傳給了鄧子均,成為雜糧酒“秘方”第十二代傳承人。
歷史的機遇給了鄧子均。在后來的釀酒生涯中,鄧子均傳承并進行改良雜糧酒“秘方”,最開始從原來的九種雜糧: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蕎子、粟米、黃豆、綠豆、葫豆中,首先去掉含油脂重的黃豆和堿性重的葫豆,經3年小窖的試驗獲得了成功。后來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再次改良“秘方”,從中甄選出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蕎麥五種糧食,并在各種糧食配比上結合氣候變化而調整,形成了獨特的釀制技術和“五糧配方”。“五糧配方”的成功,曾得到了宜賓名醫孫我山啟發幫助。鄧子均根據醫藥配方的加減原理結合四時季節氣候及曲藥定量等因素不斷改進。正式整理出《陳氏秘方》“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
1909年“利川永”槽坊生產的雜糧酒由楊惠泉命名,經鄧子均確定正式取名“五糧液”在市場上銷售。由于“五糧液”原料中有“飯米、酒米”生活主糧,怕老百姓咒罵、官方查辦,固不敢聲張,只是小量生產供自己和少數友人享用,對外仍沿用“雜糧酒”名稱。
四、歷史機緣
1915年,歷史的機緣巧合,利川永的“雜糧酒”獲得了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良機,鄧子均通過上海“利川東”商號向中國代表團遞交了自己的“雜糧蒸餾酒--五糧液”,參展一舉奪魁并獲了金獎。
在1915年,事業有成的鄧子均已年近40歲才娶龔氏為妻,1917年龔氏生長子鄧龍光,后因病去世。1920年,繼配羅光玉,生有次子鄧受之、三子鄧德福和鄧敘林、鄧敘倫、鄧敘群三女。
1916年,合伙人肖建凡因借“槽坊”的錢過多而無力償還,便主動退出;藍登三怕本錢失掉借口家中急需錢用,翌年,也就收回了大部分流動資產,并將固定資產折算給鄧子均,以按年分期收回投資款的方式退出了企業(直至解放前夕才還清)。鄧子均接下了空殼的“利川永”,靠業界朋友幫助開始了獨自經營。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期。鄧子均因無政治背景吃官司,再加上為解決生產所必需的煤、糠殼問題而投資的煤廠、米廠陷入困境,造成了資金拮據。所以,“五糧液”雖獲了金獎,但,仍一直以小窖生產少量的酒,僅供自己飲用或贈送親朋好友使用,因此“五糧液”美名并沒有在市面上得到傳揚。
1929年,宜賓鹽業行公會會長、宜賓商會會長、劉文彩兒女親家姜柏年,樂山五通牛華溪人,犍(犍為)敘(敘府)商界的領軍人物,好喝酒,常年都喝茅臺,一段時間他的茅臺吃完了。一日,姜柏年與宜賓商界名人孫望山(孫融和之孫)等人在宜賓大南門的冠英街姜柏年府上聚會,姜問孫:宜賓有沒有好酒喝啊,孫答到:我師兄鄧子均最近釀了一種味道很好的酒。姜立即派人叫鄧子均(二兒子鄧受之隨同前往,來自鄧受之回憶錄。)來到了“姜府”。姜問鄧子均能不能造出好酒來,鄧答道:酒是可以造出好酒,因沒有錢、也就只是在小窖做過,還沒有在大窖做過。姜問到:給我做兩窖要好多錢。鄧答道:200兩銀子就夠了。姜柏年說道:“媽的,差錢不早說,來人,給他拿半箱銀子來”并說道“你去做,不管出來的酒好壞都算我的”。 此事,孫望山在上世紀80年代初《宜賓文史》撰文:“當時鄧的企業正感資金拮據,業務幾陷停頓,成交這筆生意等于無本通商,十分高興,當即著手生產。第一次烤出之酒,味濃香烈,但尾味帶澀,認為蕎子多了。復經二次烤作,結果澀味全無,但酒性帶燥,認為玉米多了。再經研究準備三度重烤,未烤之前曾延請當時宜賓名醫孫我山老師研究,孫老師根據醫藥配方的加減原理,結合四時季候以及曲藥定量等情況,提出改進意見,然后進行第三次試制,結果澀燥均無,而且香濃味正。姜伯年非常滿意”。
由于有宜賓上層人士的支持和庇護,這種由五種糧食按科學配比,在宜賓獨有的老窖、氣候、水質條件下,釀制成功的“五糧液”經過十多年的歷練沉淀后,從此在“利川永”進入規模生產,產量的擴大使“五糧液”走出了宜賓和四川。沿岷江而上至犍為、嘉定、夾江、洪雅、雅安,沿長江而下到瀘州、重慶、武漢、南京、上海都得到很高的認同。
五、美名耀世
1931年,上海“利川東”商號再次來宜,在“利川永”購買了50挑(每挑約140斤)約6000斤“散酒”改包裝后又運往美國檀香山、舊金山等地銷售,獲利頗豐、載譽歸國。為此“利川東”特制一塊精致彩緞“名震全球”橫匾,上款為“敘州‘利川永’惠存”,下款為“上海‘利川東’敬贈”。敲鑼打鼓專程來宜給“利川永”賀喜,此事驚動了宜賓釀酒界。之后,以五種糧食釀制的“雜糧酒”在宜賓的一些槽坊也開始了生產,帶動了宜賓釀酒業的發展,奠定了宜賓在全國的酒都基礎地位。
1932年,為了保護自己創立的“五糧液”品牌不受侵犯,從而占領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大的利益,鄧子均正式以“五糧液”名稱向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申請且成功注冊了“五糧液”商標,并在中山街的鐵石齋印制出“第一代五糧液商標”。“五糧液”美名從此耀世登場。有了品牌“五糧液”,“利川永”槽坊酒業經營蒸蒸日上,掙得的錢也用到南溪故鄉和宜賓菜壩購置了田地。
六、挫折歷程
然而,世事難料。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后的1939年10月起,瘋狂的日機開始對宜賓進行轟炸,鄧子均不得不舉家回南溪鄉下避難,“利川永”租借給“鐘三和”槽坊老板經營曲酒,“五糧液”生產經營陷入停頓。
據南溪《南溪文史》精選本記載:抗戰時期日本飛機轟炸宜賓期間,鄧子均舉家回到了南溪??箲饎倮?,鄧子均攜家人重返宜賓,收回“利川永”交給老五鄧德福繼續經營。
1948年,作為鄧子均重點培養的接班人——三兒子鄧德福,從外江中學(現宜賓縣二中)高中畢業后,協助父親整理編寫完成《五糧液釀制秘籍》(后人修改為《五糧液釀造精要》)。也是這年,在父親鄧子均的主導下進行分家析產,鄧受之、鄧德福正式接手“利川永”槽坊,著手主持恢復生產經營,大兒子鄧龍光分得菜壩鄉下的田地,舉家務農。
鄧受之、鄧德福留下的資料顯示:宜賓剛解放,一度土匪猖獗、交通不暢、外銷困難,各家槽坊都出現了存貨堆積的問題,全市9家槽坊均感經營困難,為尋一條出路便提出了聯合經營的思路,于1950年下半年,由利川永、長發升、鐘三和、全恒昌、張萬和、劉鼎興、葉德盛、趙元興、萬利源長9家槽坊發起組建成“宜賓大曲聯營社”統一產銷經營。 1951年底“三反五反”運動開始,無人再顧 得上經營管理的事,“宜賓大曲聯營社”也就此夭折。
1952年,宜賓專賣公司國營酒廠成立,著手恢復“五糧液”生產。也是在這年的“三反五反”運動中,鄧受之因“宜賓大曲聯營社”經營相關事被打成“大老虎”。酒廠工人段陽春原為“利川永”員工,借機帶領幾個兄弟挾持鄧受之回到鄧家,逼迫鄧子均老先生交出了所謂的“秘方”。“利川永”槽坊也被迫由鄧受之以每月30元的租金租借給了“宜賓國營二十四酒廠”,這事在鄧子均老先生的心里造成嚴重的陰影。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利川永”等9家槽坊先后租賃給國家,成立了宜賓國營二十四酒廠。在恢復“五糧液”生產初期,自以為有多年“五糧液生產經驗”的段陽春,便指揮酒廠投入8萬多斤糧食開始釀制“五糧液”。然而,因工人對“五糧液”酒釀制關鍵工藝技術沒有掌握,投入的糧食出不了酒。釀出來的確是混混沌沌的酒不是酒、水不是水的東西,找了當時宜賓所有的釀酒技師都沒辦法解決。不得已,段陽春陪同廠長賈善寶帶上新釀制的“酒”來到鄧家,請教解決辦法,鄧子均先生回答:“人老了,眼睛看不清了、嘴里品不出味了”婉言拒絕了。隨后有宜賓市相關部門領導,多次親自前往鄧家請教,都被鄧子均老先生婉言謝絕。
宜賓國營二十四酒廠投入八萬多斤糧食出不了酒,這在當時可不是一件小事。此事很快報告到宜賓市政府和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地委統戰部部長劉永玖、市委統戰部部長舒厚忠親自前往鄧家拜望鄧子均,并多次邀請鄧子均到市統戰部吃茶點擺龍門陣,但仍未打動鄧老先生的心。
七、涅槃重生
1953年5月份的一天,新任宜賓行署專員的李鵬聽說此事后,立即令人在宜賓東街“桃園餐廳”親自設宴請鄧子均,席間李鵬專員以情動人,鄧子均最終被李鵬專員的誠意所打動,獻出了自己的經驗總結-----《陳氏秘方》并答應幫助解決問題。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努力,指導酒廠工人從廢渣中撈出一萬八千多斤“五糧液”。隨后,鄧子均被高薪聘請為酒廠的技術指導,總技師。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隨著“五糧液”規?;拇笊a,蕎麥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隨后也就用小麥替代了蕎麥。
鄧子均那時已是77歲的高齡,行動不便,當時尚無正式職業的父親鄧德福,每天就陪同祖父乘黃包車到分散在城區的9家槽坊的每個車間指導生產“五糧液”。
時任專員的李鵬從宜賓地區經濟長遠發展考慮,以真情感化了祖父獻“秘方”,讓鄧子均老先生出任“五糧液技術指導”為“五糧液”成長壯大,乃至今日“酒都宜賓”地位的確立功不可沒(史實見《宜賓市志》)。
關于這一歷史事實,在1953年8月,宜賓商界名人孫望山有撰文專門記載:“五反后,專賣公司業務上需要釀制五糧液時,有工人段揚春者,自稱能于釀造,并前往鄧家威逼強索,態度橫蠻,將鄧姓之釀造簿子抓去,滿以為大功告成,殊不知簿子上只載明所用原料和斤兩及釀制原則性,對釀制技術、天時冷熱、氣候變化、原料增減則未載明。后來公司五糧液酒新制成品問市,望山嚼到品質欠佳,即將情況向公司負責人朱主任大德賈廠長善寶反映,段揚春對于五糧液酒未能經手釀制,毫無經驗,未得重視。繼后始知公司曾派工人前往鄧家咨詢,鄧子均即以耳聾多病答謝,未予言明。……前日,劉(注:宜賓地委統戰部部長劉永玖)、舒(注:市統戰部部長舒厚忠)兩部長詢問五糧液酒近來變質經過,望山乃陳明詳情,蒙囑搞通鄧子均思想,勸伊將技術貢獻,日前向其勸導,經其思考結果,他感謝圣明首長對他的關懷,他為了自身的創造,不愿埋葬于黃土,他愿意無條件將全部技術貢獻于自己的英明政府,并且他向望山鄭重聲明,不要報酬,唯一要求,就是在做工時,工人兄弟要聽從他的囑托就行,他又說:現母糟已壞,少兩輪多三次方能保證恢復原狀,色、味、香均可如從前一樣。望山啟發鄧子均之經過也,特此陳明”。
八、名酒之巔
1956年,在鄧子均的指導下,“五糧液”酒在輕工業部主持的全國名曲酒評比中嶄露頭角,獲得第一名,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1959年9月24日凌晨2點左右,83歲的鄧子均老人在順河街住宅安然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他奉獻給世人的香醇——“五糧液”, 他奮斗一生的結晶《五糧液釀制秘籍》及五糧液原始注冊商標傳給了真傳接班人鄧德福;
鄧子均老先生去世,后人遵照他的遺愿從簡辦理了喪事,中共宜賓地、市委統戰部、宜賓市政協、五糧液酒廠和孫望山、尹伯明等送來花圈悼唁,五糧液酒廠挽聯:“幸福到來公長去矣,典型猶在誰熟忘之”。
1963年,“五糧液”在第二屆中國名酒評選中評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讓“五糧液”獲得中國名酒稱號。從此耀居在中國名酒之巔不敗。
九、發揚光大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鄧志強就追隨父親鄧德福收集整理祖父鄧子均文化歷史資料,1987年參與《宜賓市志》修訂資料收集整理,1992年《宜賓市志》正式確認鄧子均“五糧液創始人”的歷史地位;在1993年撰寫《五糧液鼻祖 鄧子均春秋》一文在《戎州時報》上發表。30多年來矢志不移為發揚光大祖父鄧子均開創的“五糧濃香”白酒事業勤奮工作;其妹在“五糧液”從事技術工作,“研究傳承祖父“五糧液釀制”技術,立志為中國“濃香白酒”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2013年,為發揚光大祖父鄧子均開創的“五糧濃香”白酒事業,鄧志強與金利海合伙正式注冊登記成立“宜賓醉不倒酒業有限公司”開展和“宜賓鄧記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注冊商標“鄧子均”“鄧公液”“子均舉安液”等商標,遵從鄧公真傳《五糧液釀制秘籍》,沿用傳統固態發酵工藝釀制出瓊漿玉液,讓消失半個多世紀的精品“雜糧酒”再度面世。
十、再創輝煌
2015年,在時隔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100年之際,鄧子均老先生真傳企業“宜賓鄧記酒業有限公司”的“鄧公液密釀”“鄧公液龍鳳”“鄧公液小五糧”三個品種白酒初露鋒芒,一舉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賽三枚金獎,以絕對質量、口碑捍衛了先祖榮譽。同年在四川省政府和宜賓市政府舉辦的四川創客走向宜賓大型幕演中,“鄧記”公司幕演的“五糧濃香正統回歸”創新模式被目錄入四川創興模式數據庫,同時大會宣布獎勵100萬項目資金。
2016年,鄧公真傳企業“宜賓鄧記酒業有限公司”榮獲“ 2016最有潛力投資企業”和“2016年四川省重點推薦優秀企業”等榮譽稱號;
2017年獲得《四川省質量信得過企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豪情滿懷的“宜賓醉不倒酒業有限公司”——鄧子均老先生事業的傳承人,繼續弘揚先輩敬業精神,讓六百年傳承“名震全球”的鄧公濃香美酒再度“譽滿全球”!